流水仅剩两成,疫情后更多精酿酒馆或将倒下
糖酒会,云平台|2022-06-23“如果你爱一个人,就让他去搞精酿,因为这里是天堂;如果你恨一个人,就让他去搞精酿,因为这里是地狱。”
自2008年中国第一家精酿酒厂“高大师”开业,精酿啤酒进入中国已经十余年,期间潮涨潮落好几回。
今年四五月间,本该是精酿“清凉”上场的大好时机,疫情突然卷土重来,让这种“天堂即地狱”的既视感更加明显。
“正常情况下,我们四月份就要发力,发布新品、活动促销、拓展市场在年头就已经规划好,但现在计划都被打乱了,时机也错过了。”
错过4月,今年报废一半。而要错过这个夏天,精酿人错过的可能是一整年。
北京海淀区学院路,是著名的“八大院校”聚集区。往年四五月间,天气刚热,附近的大学生等年轻人便开启了“清凉消费”。
而今年,4月底及几乎整个5月,都在与新冠病毒抗争,开在这里的精酿酒小店啤学院也是如此。
啤学院店主陈宇表示,疫情期间禁止堂食,卖货只能靠外送。
他就靠着一台封易拉罐的打包机给顾客提供精酿酒的外送。打包罐的成本一个一块多,这个费用陈宇迪自己承担了。
除了包装成本,外送费也是一笔开销。陈宇迪说,“这部分钱让客人承担不太合适,我自己承担也不划算,现在没那么多客人,索性就自己送了。”
相比于外送和包装的成本,陈宇迪最在意的是房租的压力。
啤学院的房租是每个月两万元,陈宇迪算了一笔账,要想不亏本的话,一个月流水至少三万五。
“店里酒水的进价占售价的百分之三十左右,瓶装的基本是百分之五十。瓶装的在淘宝可以买到,价格如果再往上走的话,顾客就不会在这里喝了。”
正常情况下,啤学院均衡下来的周客流,大概是一天十桌人,“周五周六人多,周四人也挺多,其他时间就人比较少,六七单吧。”
陈宇迪说,来小店的博士生、教授等客人比较多,“这边在整个业界里应该算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了,客户群体比较稳定。”不过,疫情下店里的流水下降挺多的,差不多是正常时候的百分之二十多。
精酿啤酒发源于国外,英文为Craft Beer,意即手工啤酒。
相比普通啤酒,精酿啤酒选取优质啤酒花、麦芽、酵母和纯净水作为原料,采用艾尔工艺和上层发酵生产,生产周期更长,制作更精细,生产过程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。
2008年,海外归来的高岩,在南京开了中国的第一家精酿酒厂“高大师”,坊间称为中国精酿的元年。
“行业有句话说,中国精酿服务三亿年轻人,三亿啊,千亿级的市场,看起来很美好。”据Nick分析,精酿行业看起来投资少、毛利高,门槛不算高,这是多数人认为精酿赛道好进入的原因。
2012、13年,精酿曾经有过一波高峰。“那段时间,出现了很多到今天我们仍津津乐道的厂牌和广受认可的大师。而2015、16年,顺应着消费升级的口号又有过一波风潮,那时候也有很多资本入局。”
其实很多人进入这个市场并没有准备好。
“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大概分为两类,一类就是想来蹭一波消费升级的红利,这种纯靠炒作概念的商业模式本身就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。”
“另一类就很有意思了,纵观中国精酿圈里面有名有腕儿的,不管是厂牌主理人还是KOL,基本没有科班出身的,几乎全部都是爱好者。比起抱着纯商业目标投身精酿行业的人,爱好者们确实有更大的热忱、更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,但很多人的商业模式是纯产品思维,尤其是一些水平很高的爱好者,这些年来那么多转商酿的家酿大赛冠军,真正成功的人其实非常少。”
所以虽然有很多充满热情的年轻人选择进入精酿赛道,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资本对精酿赛道并不是特别热络。
精酿啤酒具有高度个性化、工匠化特征以及极强的文化属性,这在本质上和追求规模化和高回报率的资本运作模式是冲突的。而中国精酿行业进入资本化运作的速度太快,没有经历正常的文化沉淀、积累阶段,直接从蹒跚学步变成快步小跑,那结果可想而知。
这个阶段,精酿行业的淘汰率非常高。
企查查数据显示,2019年-2021年,精酿啤酒相关企业注册量分别达到了1258、1683以及2668家,但同时,注销、吊销的也不在少数,同期精酿啤酒相关企业注销、吊销量分别为278、414以及560家。
直到2021年,精酿重新回到了火热的状态。
“2021年,几乎每个月都有资本投入到精酿品牌。”
2021年2月,卖精酿啤酒的连锁酒馆海伦司宣布获得3300万美元的首轮融资,投资方为黑蚁资本、中金公司。
2021年7月,精酿啤酒轩博啤酒宣布完成5000万元Pre-A轮融资,目标是降维打击传统工业啤酒,由梅花创投领投;
大约4个月后,该品牌又获得了数千万元 的A轮融资 ,由野草创投领投。
在很多创业者的眼中,精酿啤酒投资少、效益高,且深受年轻人喜爱,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想靠精酿发家致富,2022年预计会有更多的年轻创业者前来掘金。
但精酿啤酒看起来像是普通人创业的“黄金赛道”,实则异常残酷。“80%以上的精酿创业者都会赔钱。”云南大理静好堂精酿创始人齐文光介绍说,“目前,想入局精酿啤酒的创业者确实很多,咨询我的人数累计几百人了,但有些创业‘小白’仅凭借爱好就想盲目入局,根本就不具备专业性,很容易失败。”
精酿啤酒行业,“阵亡”者不止,涌入者不息。企查查向《财经天下》周刊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,近5年来,已有超4000家企业疯狂涌入。与之相反的是,去年有超300家企业在这一赛道相继倒下。同时,这一领域中,至今仍未能诞生一家领军型的头部企业。
遍地开花的精酿啤酒项目,到底赚不赚钱?谁能从强敌环伺的赛道中跑出来,在未来成长为能与传统啤酒大厂并肩的巨头?
年轻人和女性用户追捧?
精酿啤酒的市场规模正不断扩大。浙商证券数据显示,2020年中国精酿啤酒渗透率仅为2.2%,对比美国12.3%的渗透率,提升空间仍然很大。中金公司则预计,精酿啤酒市场在未来5年内将保持高速增长,2025年精酿啤酒市场规模(销售口径)达到1342亿元,占整体啤酒市场规模的17.2%。
近年来,精酿啤酒概念火热,与年轻人的大量涌入以及女性消费者群体的崛起不无关系。
“喝酒莫贪杯,微醺胜买醉,五一囤酒,天天微醺。”北京某公司30岁的白领刘浩表示,忙碌一天过后,自己最享受喝精酿后微醺带来欢愉。
作为精酿啤酒的深度爱好者,他自2015年接触到精酿以后,基本上告别了“大绿棒子”(工业啤酒),“五一”期间,由于疫情,他担心线下的酒馆随时可能歇业,就提前囤了两箱灌装精酿啤酒。在他看来,相比工业啤酒,精酿啤酒口感醇厚,口味多元,且品牌、品类越来越多,“随着一些性价比较高的精酿流入市场,会有更多的人爱上精酿。”
和刘浩一样,喜爱精酿啤酒的年轻人越来越多。根据久谦中台调研显示,精酿啤酒的目标群体是90后、95后和00后。主力消费群体的迁移,也意味着居民消费水平正在升级。
“酒是一种情绪化饮品,开心喝一杯,不开心也喝一杯。”新零无酒精啤酒创始人兼CEO孙晓楠表示,中国年轻一代的消费目的已经从“取悦他人”过度到“取悦自己”,新零无酒精啤酒80%的顾客为年轻消费者,年轻消费者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军。
精酿啤酒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,部分原因还在于某些工业啤酒正在丧失对他们的吸引力。在云南大理静好堂精酿创始人齐文光看来,目前所谓的工业啤酒,尤其是低端的啤酒,其实已经到达了口味和成本的底线,“口味淡得不能再淡了,成本低得不可能再低了。”
为了圈住年轻人,就要想办法先触达年轻人。“年轻消费者作为新零啤酒的主力军,年轻消费者在哪个渠道,我们都要想办法进去,要稳步建设立体全方位渠道布局。目前新零无酒精啤酒线下渠道销售贡献率达90%,入驻超1万家CVS/餐饮/酒吧/商超等,提升消费者购买的可获得性。”孙晓楠说。
而且,精酿啤酒也越来越“讨好”女性消费者。《财经天下》周刊走访北京精酿酒馆时发现,在年轻群体中,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加入到对精酿啤酒的消费中,基本上每个餐桌都有女性参与,且对果味类精酿啤酒有着强烈的喜好。
也有数据印证这一趋势。据兴业证券研究报告,当前中国精酿啤酒消费的主力人群在逐步向90后和00后过渡,年轻化趋势明显。另据天猫数据显示,线上购买精酿啤酒的男性和女性消费者的比例是4:1,但女性消费逐年增长,且增速非常可观。
“悦己、她消费、年轻力已成为趋势,主力消费人群正在更迭。”孙晓楠说。
他认为,女性消费者在酒类消费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同时,女性消费群体也存在着“两极分化”的特点:核心女性饮酒群体饮用的酒类和男性无明显区别,还是主要饮用白酒、啤酒、葡萄集、威士忌等主流酒类;但增量女性饮酒群体更愿意尝试新的酒类品种,易被“种草”转化,但饮酒频次和单次饮用量都不如核心饮酒女性,而且具有品牌忠诚度不高、复购率低的特点。
疫情结束之后,很多被迫停产的品牌都需要回血,大家都会疯狂地做活动,“这会导致行业内卷,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肯定要牺牲毛利。本来财务状况就如履薄冰了,还要牺牲毛利,但是没办法,不做是十死无生,做了是九死一生。”
当下的中国精酿行业,并非尽是颓势。
5月初,楚门和大九在WBC啤酒世界杯上获奖,也引发了一波讨论热度。楚门创始人邢磊和大九创始人李宇幸都表示,接下来还会参加各种比赛。
与此同时,资本和啤酒“大厂”也在关注精酿。比如海伦斯上市,蜜雪冰城也开始做精酿业务,各大传统的啤酒厂都开始配置精酿产品。
“资本的入局,对于我们这种小微型品牌并不能说是好消息,因为我们太脆弱,很容易被大厂给碾压,但是反过来说,从整体市场来讲,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消息。”
Nick认为,精酿行业是一个极其细分的市场,这种高度个性化的产品一定会呈现多元化的特质,而多元化就意味着良性的竞争以及机遇。
来源:财经天下周刊、啤酒世界网